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文 | 汪小亚(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学术委员) 杨庆祥(重庆市黔江区金融办副主任)
 
17年前,因工作需要,笔者曾研究并发表文章《非典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中国金融》2003年第11期),而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有人引用了笔者上次研究结论。对比两次疫情影响,感触颇多。
 
这次疫情影响的研究对象,笔者选择了三农,因为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三农问题是当下最迫切的问题。而这次疫情爆发后,各地封路封村,对那些外出打工或做小本生意为主要收入农民而言,影响较大;疫情爆发的季节恰遇春耕农时,疫情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也是不小的。因此,研究新冠肺炎疫情对三农的冲击程度,分析三农的自我修复能力,提出有效的金融政策建议,既能缓解疫情对三农的冲击,也能助力脱贫攻坚,更能推动经济恢复性增长。
 
新冠肺炎疫情对三农冲击的总体评估
 
新冠肺炎疫情对三农的冲击程度不可低估。从2000份问卷调查和重、轻疫区两个案例分析可以得出几点结论。
 
从经济角度看,存在以下情形。
 
第一,疫情对三农有明显冲击。问卷调查结果反映,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户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但程度不深。两个案例反映,无论轻、重疫区,三农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农村生产和农民增收受到显著影响。
 
第二,农民增收受疫情冲击最大。重疫区,因封路封村,外出务工受阻和当地农家乐停办,这两大农民主要收入来源断流,严重影响农民增收,甚至会出现因疫致贫和因疫返贫的风险。轻疫区,没有实行封路封村,但农副产品交易下降和乡村旅游受阻,也影响到农民增收。
 
第三,物流受限对农业生产和销售影响较大。问卷调查反映,9成以上客户表示物流受限对农业生产和销售都有影响,对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影响相对较重。重、轻疫区都反映,因物流受阻,农产品滞销严重、畜禽产业受损失较大和农资供应到位率低;而且物流受阻对农户影响要大于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因为农产品的特点,有存活率和保鲜度的特别要求。
 
第四,各地农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复工困难。目前大部分地区疫情缓解,但人流的恢复难度系数远高于物流,从而出现外出打工的农民就业难和用工方人员短缺的“两头断截”现象。
 
从金融角度看,存在以下情形。
 
第一,疫情对农户的还款压力增大。问卷调查反映,目前三农客户的还款情况大部分都比较正常,一是因为村镇银行的三农客户是相对富裕的农户,且受疫情影响不严重;二是因为其还款方式为按月还息一次还本,目前只需支付利息,无需还本,压力就不大。而重疫区案例中反映,农户还款压力大,特别是贷款用于跑运输和经营农家乐更是还款难。轻疫区的农户也因为增收困难,导致还款困难的农户增多。另有放贷机构反映,由于封路封村,农产品如蔬菜卖不出去,禽类饲料供不上,禽类卖不出去,农民工出不去,小服务业如餐厅、运输、发廊、小卖部等无法正常营业,导致农民无现金收入,每天按期还款率已经从疫情前的96%下降至90%,绝大部分逾期客户有还款意愿,只是短期现金流出现困难。
 
第二,农业保险是三农问题中最明显的短板。问卷调查情况看,即便是比较富裕的农户,也有近8成客户未购买农业保险。从轻、重疫区案例分析看,少有农户和农村企业以保险作为避险工具,即使有少数买过保险,保险赔付也不足以覆盖本次疫情带来的损失,又将影响农户和农村企业对保险的认知。
 
第三,复工的主要困难之一是资金缺口。问卷调查情况看,一些三农客户反映出资金缺口对复工有影响。轻、重疫区的农村地区反映,复工复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流动性困难。
 
支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主要金融财政政策
 
这次疫情发生以来,金融财政管理部门主动作为,为确保金融服务畅通,支持各地疫情防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见表1)。
 
 
新出台的金融政策
 
一是发放专项再贷款。人民银行安排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支持金融机构向疫情防控重点企业提供优惠利率贷款。二是实行名单制管理制的信贷支持。对生产、运输和销售与疫情相关的重要医用物资和骨干企业实行名单制管理,提供优惠利率的信贷和财政贴息支持。三是提高还贷的宽限度。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和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压贷;对到期还款困难的,通过调整还款付息安排、适度降低贷款利率、完善展期续贷支持。对受疫情影响暂时失去收入来源的人群,要灵活调整住房按揭、信用卡等个人信贷还款安排。四是提高保险理赔率。对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出险理赔客户要优先处理,适当扩展责任范围,应赔尽赔。五是提高金融服务效率。金融机构要建立、启动快速审批通道,简化业务流程,提高业务办理效率。要采取在就近网点办公、召开视频会议等方式办理审批放款等业务。六是增强对复工复产的信贷支持。要优化信贷流程,合理延长贷款期限,有效减费降息;鼓励保险机构通过减费让利、适度延后保费缴纳时间。提高小微企业“首贷率”和信用贷款占比,进一步降低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七是加大春耕春种金融支持。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力度,鼓励地方银行建立农产品应急生产资金需求快速响应机制;支持保险机构稳步拓展农业保险品种。积极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有效满足农村地区基础金融服务需求。八是实施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对达到考核标准的银行定向降准0.5至1个百分点。对符合条件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再额外定向降准1个百分点。
 
最新的主要财政政策
 
一是贴息和减费。重点企业贷款的贴息,对2020年新增的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贷款,中央财政按人民银行再贷款利率的50%给予贴息;创业担保贷款的贴息;减半收取融资担保费用;减免农业信贷担保费用。二是加大对重点地区和项目的财政支持。加大农业生产类的财政资金向疫情防控重点地区倾斜,尽快拨付农业生产救灾资金,加大农产品冷藏保鲜支持力度。三是加大地方财政资金统筹力度。各地要加强资金统筹,着力支持做好春耕生产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等工作。
 
助力三农恢复性增长的金融政策建议
 
金融是引导资源配置的核心要素,金融的投向在一定程度上能决定经济增长的方向,因此,选择好金融的着力点和支持力度,是支持三农走出疫情带来的困境和加快恢复性增长的关键。在央行和银保监会以及财政部已出台了相关政策的基础上,笔者补充几点政策建议。
 
第一,开启新一轮农村建设和确保农民收入稳定是金融支持政策的着力点。这次疫情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增长,有的甚至出现负增长。为确保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实现,确保农民收入增长至关重要,而稳定农民收入的关键就是保障农民就业。过去,农民就业有两个主要途径,一个是外出打工,一个是当地自我就业,建议这次应增加一个就业渠道,即通过开启新一轮的新农村运动,大力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环境建设,吸收广大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这既可解决农村多年来在农村基础设施上的欠账,又能提供农民就业和增收机会,一举两得。开启新一轮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环境整治,特别是基层医疗和公共卫生建设,要提前谋划一批医疗卫生、疾控、传染病预防、食品安全检测、应急储备场所、农田改造、饮水安全、河道疏淤、垃圾处理等方面的基础设施项目,尽快补齐民生短板,这既能确保农民收入增长,又能拉动投资增长。
 
新一轮农村建设运动,需要建立财政与金融联动机制,可以设立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和实行长期政策性贷款政策,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投入和带动社会资本广泛参与。以县为单位,直接落实到乡镇,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起来,农民尽快得到就业增收机会,特别是扶贫项目开工复工,优先支持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
 
第二,尽快给受疫情影响的涉农企业和合作社提供优惠的短期流动性支持。当企业处于生死存亡之时,救活,是第一要务。受疫情冲击,许多涉农企业、农场和农民合作社抗冲击力较弱,停办歇业和破产倒闭的风险陡增,仅靠减息让利起不到及时救助的效果,而提供短期流动性资金是有效的应急药,通过最初小额免息或大额缓息的方式,提供外援输血作用,待涉农企业和合作社逐步好转或自我造血功能恢复正常后,再收取正常利息。因为农业生产关系“米袋子”“菜篮子”“肉盘子”等生活必需品供给,尽快恢复农产品生产和保障农产品充足供给,是保证整体物价水平稳定和人们生活稳定的关键。农业稳,才能经济稳。
 
第三,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冷链物流和储备库建设的资金支持。这次疫情防控,农产品市场正常运转受阻,导致蔬菜等生鲜产品滞销和农副产品价格上涨这两大自相矛盾的问题并存。因此,要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建设,增加冷链物流和储备库建设,在特殊时期将重要农副产品纳入政府收储范围,保障农产品市场供给,平抑应急时期农产品市场价格。同时,鼓励金融机构用创新方式提供金融支持。
 
第四,引导金融机构增强线上服务能力,特别是对小农户的金融服务。疫情爆发后,非接触式服务需求急剧增加。从金融角度看,小额线上免见面金融服务迫切需要。应鼓励农商行等涉农金融机构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优势,积极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构建线上获客、风控、授信、放款一体的业务模式,创新供应链金融产品,加大对三农产业上游小农户的支持。
 
第五,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提升风险防范能力。这次疫情冲击反映出各地农业和各类农户的保险功能严重缺失,农业保险发展严重滞后。因此,要探索建立新的农业保险机制,让农业保险成为绝大多数农户和涉农企业避险的必备工具。
 
第六,进一步完善现有政策和建立危机应对机制,加大政策精准度和有效性。17年前,应对非典影响,笔者曾提出两点建议:制定及时、准确、适度的微调政策以支持经济增长;建立危机应对机制,加强特定时期货币政策的研究。应对这次疫情冲击,笔者以为有必要重申微调政策和建立机制的重要性。一是微调政策,就是要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和提高政策针对性和有效性。如扩大支农再贷款的使用范围,允许那些长期规范经营且有乡镇服务能力的农业贷款专营机构,获得支农再贷款支持,帮助其降低融资成本,增强服务三农能力。又如,在县级层面整合财政资金的同时,增强财政与金融协同效应,通过财政贴息、应急周转金、设立风险补偿金、成立股权投资基金和担保基金等方式,引导资金加大对县域和农村地区的投入。二是建立机制,就是建立危机应对机制。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开放社会,世界风云变幻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传递效应,瘟疫、战争、石油危机、恐怖活动、自然灾害、经济衰退、金融危机等突发性重大事件的出现,都会对一国的经济金融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击。因此,财政金融主管部门,要建立一套及时、有效、分级的危机应对机制,金融机构特别是系统性重要银行也应如此。
 
总之,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对三农问题作为国民经济稳健增长中重中之重问题的进一步强调,我们必须痛定思痛,迎头追赶,加快补上三农发展短板,夯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基础。
 
文章原载于《中国金融》2020年第7期
 
话题:



0

推荐

凤山小雅

凤山小雅

3篇文章 3年前更新

博士、研究员。 曾任华中师范大学讲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学术委员会委员、博士后合作导师。 现兼任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学术委员、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特邀研究员、西南财经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特邀教授。

文章
  • 个人分类
全部文章 3篇
  • 文章归档
2020年 3篇